一个自费建立的中医药传承发展试验区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4-05-06 17:35 文章来源:网络  阅读量:15255   会员投稿
当前位置:CCTV央视一线聚焦 >> 资讯

“为中医人争志,为中医药立信,为国学树威,为人民健康立誓,为中医药后继有人立言,为中医药发展育人,是李穆一生追求的目标”。

李穆在岳阳楼区创办了“岳阳市古今医药研究所”,推行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用纯中医药的诊治方法,从“三无”(无资金、无场地、无人员)发展成有员工30多人和拥有数千万资产的民办独立的中医药研究与临床医疗机构。 单独承担了国家、省、市科研课题12项和湘雅、南华、上海理工、徐洲等院校合作课题4个,发明专利5个,编著出版医学专著和科普作品等著作20部。创办了平江县慕平中医药文化产业园,作为传统文化与中医药传承实验区,充分说明中医人不但能养活自己,而且只用纯粹中医药起家还能发展,也证明我们的实验是成功的。

一、平江县慕平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已开展的项目有:

产业园坚守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一宗旨,把传统文化与中医药传承进行对接,创立了一套自有理论体系和产学研于一体的中医药发展之路。是全国现在最具独特的“中医要发展,文化须先行”的守正创新试验区。

(一)产业园已具备的文化硬实力

1、以中医药文化开路,自筹资金建设2000平米传统文化与中医药传承展览馆,以图文和实物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2、用中医药知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建有10里石雕长廊,把历代明医的从医品德和学术成就雕刻在青石板上,借发展乡村旅游带到千家万户,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3、以区域内拥有的天然中草药资源为依托,建有沿江时珍文化走廊,介绍李时珍为了《本草纲目》的完善,沿着罗宵山脉走遍千山万水,经我产业园之地的历史渊源。

4、以省级中草药识别科普基地为基础,建有以自然常识普及的“国药园”。设有十二生肖区;四季走廊区、八卦太极区;中草药自然生长区;水生区。

5、以人们对中医药的需求为背景,开展了中医药进校园的实质性工作。在产业所在地设立了“永普励志奖学金”,以此达到中医药进校园的目的,十年来到产业园来参观的中小学生超过万人次。

6、把“大医精诚”的文仁精神落在实处。从就医难看病贵为突破口,在平江县板江乡流江村设有明医堂,以廉价的中医药治疗为患者解决疑难杂症。实现七十岁以上的免诊金,本地八十岁以上和全乡特困家庭的医药费全免,持全国孤寡老人证的提供全免费医疗。

开展了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推广

推行了“一馆五堂”中医药文化与历史文化名村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中医药文化产业园所在地李师坡,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把中医药文化与历史文化名村结合起来,扩大旅游带动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平江县慕平中医药文化产业把文仁医学做到实处,以实际行动落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八字方针,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以文仁精神培养了一批人,我单位的所有员工都是由李穆自编教材培养的。为了中医药后继有人,我们实行了带徒“包吃、包住、包就业的三包”优惠收徒规定,解决了本地人想学交不起学费的难题。以“无自我”作为选学徒的标准,以“明医理念”为育人目的,以“悬壶济世”为已任。摆正医与药的位置,把“医责悬壶思百姓,药能济世惠万民”思路理顺永记心中。

以文仁精神感动了一批人,做公益事业不求回报。凡是产业园所在地的村民,真心实意想做事的分别给予补助5千到5万不等的扶助资金。投资疏通河道和拓宽公路等惠民工程。

以文仁精神教化一批人,用单验方用于三甲医院诊为不治之症的患,从绝望中拉到了生活自信的正常轨道上,打破了迷信仪器的固定思维方式。

以文仁精神启迪一批人,用明医理念,提高他们对“看病,诊病,治病’’的认识,患病首先想到的不是吃药,是对疾病产生的原因了解清楚,不是检查了事,吃药完事,手术终事。

以文仁精神解救了一批人,村民之间的纠纷都源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仁义值千金”这句醒世警言忘得一干二净,为了点蝇头小利闹得六亲不认。我们见事议事当即解决这些纠纷。

以文仁精神带动了一批人,以药抵医药费,缓解了贫困家庭患病无钱诊治的困难。产业园周边县市交界处都是山区,如湖北的通城,崇阳,江西的修水,铜鼓,湖南的岳阳楼区、云溪区、岳阳县,平江县、浏阳等县、市。患者可以把天然中草药按季节采收,拿到我产业园来按市场价收购,为无钱看病的家庭提供了创收渠道,同时也为我们临床用药提供了质量保证。这种文仁医学己在湘、鄂、赣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果。并且得到了全国20多个省市患者的认同。

正是我们的实验取得了成功经验,2023年由人大代表胡春莲女士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在湘鄂赣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地区重点建设中医药改革文化传承及产业大发展先导样板区的意见》建议案。

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健康产业服务品牌,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从而形成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集群链。拓宽中医药文化向乡村传播的渠道,创新中医药乡村文化产品,培育中医药乡村文化品牌,使中医药乡村文化产业成为具有较强渗透性与辐射性的新动能产业。变村民为股东;变荒山为药园;变荒田为田园;变民工为员工。(文/夏明非)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CCTV央视一线聚焦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邮箱:jokerdeyouxiang@sina.com

免责声明: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6- CCTV央视一线聚焦 All rights reserved.